亨利˙杜蒂耶《如是之夜》弦樂四重奏
平常聽古典音樂,尤其是公開演奏的場合,總是只能聽到一些大家熟知或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,鮮有機會聽聽目前在台灣並還不那麼為大眾所知的樂曲。
  Sandra有一位朋友,總是稱Sandra為「張老師」。既開心也很感謝這位可愛的學生讓Sandra有機會接觸到法國有名作曲家亨利˙杜蒂耶《如是之夜》弦樂四重奏。
  Sandra對《如是之夜》聽起來的感覺是-鬼魅與精靈。
  很難形容,但很棒。一定要聽聽看。
  《如是之夜》共分七個樂章:
  第一樂章 夜曲1
  第二樂章 宇宙的倒映
  第三樂章 長禱文1
  第四樂章 長禱文2
  第五樂章 星辰
  第六樂章 夜曲2
  第七樂章 懸浮的時間
  以下是這位著名法國作曲家的簡介:
  亨利˙杜蒂耶(Henry Dutilleux)生於1916年1月22日法國羅瓦河區的古城安傑Angers,是法國當代重要作曲家。他延續了前期作曲家的傳統技法,但是他的原創與質感,仍贏得國際性的聲譽。少年時期在家鄉學習鋼琴和音樂理論,1933到1938年進入巴黎音樂院繼續深造理論及相關科目。在1938以清唱劇L’Anneau du Roi獲得羅馬大獎,但因二次大戰阻撓了他在羅馬的進修計劃。隨即加入軍隊當醫療值勤兵,兩年後返回巴黎在巴黎歌劇院工作。
  1945年至1963年間,在法國國家電台擔任音樂總監。1961年任教於巴黎師範音樂院,1970年受聘於巴黎音樂院。1995至1998年間,以作曲家身份聘駐美國檀格塢Tanglewood音樂節。他指導的學生桃李滿天下,法國Gerard Grisey,Francis Bayer,加拿大Jacques Hetu,英國Kenneth Hesketh…等。
  目前已高齡九十三歲的亨利˙杜蒂耶,是位作品數量不多、追求精緻與完美主義的作曲家,音樂風格受到德布西、拉威爾等人的影響,有法國印象樂派最後傳人的美譽之稱。其音樂思想亦受到美術與文學的影響,著重在對稱性的結構表現、細膩的音樂織度、複雜的節奏、並游走在調性、調式與無調性之間以及對於時間與回憶(memory)的關注。
  1976年應美國庫謝維茨基音樂基金會(KoussevitzkyFoundation)之邀,委託創作的弦樂四重奏作品《如是之夜》,由Parrenin四重奏於1977年1月6日舉行歐洲首演,隨後亦由茱莉亞四重奏於次年4月13日於美國華府國會圖書館演出。樂曲分為七個主要段落,並由許多簡短、具重要組織角色的「插曲」(parentheses)貫穿於各樂章中,產生一氣呵成的連續性。許多暗示性的何去、何從,作為樂曲中參照點,如同許多杜蒂耶、變形等,樂曲結構中也暗示了對於時間的特別分割方式。此曲的標提與各段落的副標題提及出特定的詩音或精神氛圍,但不應解讀為趣聞軼事。
 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hwm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